“伪培训师”的6种骗人手法,你被忽悠过吗?

奥巴马的出场方式,中间一条道,两边一群人,老师出场:阅兵式的挥手。


目的:营造一种万人敬仰的虚假情景,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感。


老师逗逼式问候:你们想不想成功?成功的人是怎样的?不成功的人又是怎样的?你们到底有多想成功?


目的:调动激情,激情之下,是不容易独立思考的,很多人是容易受“肾上腺素”的影响,以激情去代替思考


正式授课


1. 逻辑线性化:比如:谈企业定位的老师,总是说某某企业因为定位于什么从而成功了,这种案例老师会讲很多!


目的:逻辑简单化洗脑,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由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,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下的产物。


2. 以绝招代替体系:比如:很多老师都会讲到一些经典的营销案例,在前期线性逻辑的帮助下,很容易理解为:某某企业的成功就是因为这样的高超绝招所致。


目的:现实中很多人是喜欢找捷径的,是喜欢小聪明,喜欢绝招的,总固执的认为,一个绝招可以“横扫千军”。这种电影里的场景,被硬生生搬到了课堂上,“营销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价值”这样平实的语句,是前辈们多年的总结,你凭什么是个例外?


3. 以个人案例忽悠你,以暴利引诱你。比如:很多老师这个时候都会举一些学员案例,某某学员最初的状态是怎样的,通过学习这门课程,目前是多么的成功,开了多少家店!


目的:通过生动的个人案例,场景化的描述,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案例,其目的是让听众相信:你也可以!这个时候其实最具有迷惑性,任何的企业成功,都是由具体的人,在具体的时间,合理利用具体的资源而产生的结果。因此个人案例不具备普适性。


激情引导+音乐配合:这个时候的老师一般会再次讲一些励志的故事,配合一些打动人心的音乐


目的:由于老师正式授课期间讲到了一些线性逻辑,和一些个人案例,这是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,因此再接下来用激情引导的方式,把学员拉回到感性决策的范畴更利于成交后期的课程。


推荐课程:老师这里有一堂价值多少万的课程,本次优惠,只需多少钱就可以享受到原价多少的精品课程 如果你学习了以后没有效果保证退款等等。


目的:高课程价值塑造+0风险承诺=让一些认同绝招理念的同学买单。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些高手是这样的,前两次成交后,学员也交钱了,他们直接退钱,等第三次老师再成交的时候,把一些喜欢贪图便宜的也成交了,因为贪便宜的以为这次成交后老师仍然会退钱。



分组培训:对于交钱后的学员培训,老师惯用的做法就是分组!


目的:任何小组成员,有挑战老师的行为,老师罚的就是一个组,这样的话就会导致:挑战老师的学员很内疚,因为他所在的组因为他而受罚,后面当然就乖了。


很多人都说:成功是起源于相信,这本身没错,不过我们得分清楚:“相信”和“盲从”的区别。


相信是理性思考下的产物,

盲从是激情诱导下的产物。


如果一堂课程是让你理性认同,我认为你应该学习。

如果一堂课程是让你感性认同,

我认为你应该三思。


为何有人对培训会“乐此不疲”?


首先肯定一点:忽悠式培训的“用户体验”是做的很好的,从人性的角度看:人的一生就是在追求不同体验的一生,只不过有些人因为具体现实原因,权衡利弊,放弃了一些不一样的人生体验。


现实中的案例比比皆是:久居大城市的人,会怀念乡村的安详;轿车开久了的,会喜欢玩越野。


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一些:“狼性”培训,一些“感恩”培训,底层逻辑都异常清晰,比如:


感恩培训,往往把人整哭,学员也会觉得好,这是因为:“哭泣”在现实中是稀缺的体验,跟你体验一次过山车一样的感觉,爽。


“狼性团队”培训,更是各种户外游戏,各种现实中的稀缺体验,爽吗?爽,OK,如果是偶尔体验一下这类课程其实也就罢了。


但是如果你因此而“乐此不疲”,只能说明一点:你把这些稀缺的体验当成了现实生活,是危险的。


爱上学习-精准连接人和知识
返回